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官网登录的文化
大抵喜欢读书的人,都有这样的心结,开始是喜欢,慢慢则沉迷其中,一路读下来,却越来越感到后怕了——就像堕入了迷宫的孩子,愈是深入,愈是感到自己的渺小、无助。我更相信,读一本好书,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,阅读经典,更是如品香茗。而朱熹注释的《大学章句》、亦称《大学》就是这样一本开启心灵芳菲的经典好书。
众所周知,《大学》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合称为儒家经典《四书五经》中的四书,是有其历史渊源的,它承载着太多的人生哲理及社会价值等诸多内涵。
《 大学》经南宋朱熹苦心编排整理,分经一章、传十章。《大学》之“大”,读曰“泰”音;“经”者,孔子之言也;“传”者,所以释“经”之文也。朱子在将凌乱的《大学》及《中庸》梳理、注释完备后,又刊刻发行,遂成为后学者一以贯之的圭臬,可谓功在千秋。
《大学》为“初入德之门也”,目的在于“通极于道”。它的价值在于对每个人的一生都起到墨绳的规矩之效。华夏教育可谓源远流长,自周始,即规定童子八岁入小学,习“洒扫应对进退、知礼乐射御书数”等启蒙知识及为人之礼节;逮至十五岁入大学,则“穷理、正心、修己、治人”,亦即本书之内容。经一章,高屋建瓴提出了“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”三个目标纲领;传十章则分别从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八个方面,即八个途径达到实现前面提出的三个目标纲领的途径,道理深入浅出,有理有据、推理严谨、环环相扣,可谓“纲举目张”。
《大学》是儒家思想教育之精华,儒家重视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,主张君子“慎其独”,慎——缜密详谋之意(王夫之语),即在独处不为人所知的时候也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;提倡“格物致知”的学习方法——即深究事物的内在变化规律,达到“格物之功,心官与耳目均用,学问为主,而思辨辅之,所思辨之事皆学问之事;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,思辨为亡而学问辅之,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也(王夫之语)。就是说,理论要和实践相辅相成,互为补充,才能达到知晓天下事理的目的。强调,自天子以至庶人,皆要以修身为本;修身,即修养自身道德,德者,人所立世之本,不修养好自身之德,而求社会和谐之大治,答案是否定的;不从社会道德、价值观这个根本上下工夫,而举国求利——“斯厚者薄,而斯薄者厚”,欲实现“中国梦”,岂不是背道而驰!
《大学》提出的“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”,就是现在也是不过时的。经济发展繁荣的当下,传递真善美、加强自身的良好品行的修养,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力行,只有达到“至善”的境界才是和谐社会的基础,才是我们共同的追求,也必将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不断完善自我。
《大学》提出“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”、“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”的主张,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,不择手段地聚敛财货;而“见贤能举、举而能先;得众则得国、失众则失国”的告诫,无不透着真知灼见;特别是书中提到的,探索事物的本质,要从实践出发的学习方法——格物致知,是与我们国家一贯提倡的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相吻合的,特别是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涵,就是从群众来、到群众中去,要问政于群众、问需于群众,运用“格物致知”的工作方法,从实践中获取经验,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效果,如此才会真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。这也算是《大学》给我们的一点新的启示吧。
当然,书中宣扬的“三纲五常”、重男轻女及愚蠢的忠君之类的思想都是封建糟粕,应该摒弃;但是如果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,一概斥之为百无一用的“腐儒之书”,或许正应了那句“无知才无畏”的古话罢。